为什么你的“标准MES”梦可能行不通? 制造业差异性是关键

  • 2025-07-29 23:48:54
  • 984

不同工厂,不同工艺,不同管控需求,造就了“一个MES,十种版本”。这篇文章揭示制造差异性背后的系统设计挑战,为什么“个性化定制”才是MES真正能落地的关键。

最近,我听到一些朋友说他想打造一款可以广泛推广的“标准版”MES产品。这个想法听起来很诱人,但在与众多制造业客户的长期交流中,我们得到的经验却恰恰相反:MES几乎无法做成标品。这篇文章,我想结合我收集到的一线信息,深入探讨一下,为什么看似美好的“标准MES”在现实中困难重重。

一、行业之别:从根源上决定了MES的“非标”宿命

MES(制造执行系统)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手段是生产过程的可追溯。然而,不同行业的追溯目标天差地别,这从根本上决定了MES的功能需求必然是“非标”的。

让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例子:

食品加工业:其追溯的核心是“品质安全”。当出现问题时,需要能迅速追溯到具体的原材料批次、供应商、甚至农场。因此,其MES系统必须强力管控原材料、配方、保质期和过敏原等信息。

机械加工业:其追溯的核心更偏向“生产效率”。需要追溯的是每一个零件的加工设备、操作工人、工艺参数和耗时。目标是分析瓶颈工序、优化设备利用率(OEE)、评估工人绩效。

一个重“料”,一个重“工”。追溯目标截然不同,需要管理和分析的数据维度也大相径庭,他们所需要的MES产品功能自然也就风马牛不相及。

二、同行亦不同“工”:生产流程的千差万别

或许有人会说,那在同一个行业内,总可以标准化了吧?答案依旧是否定的。

我们以机械加工行业为例,即便是模具和轴承这样看似相近的领域,其生产工艺和管理重点也存在巨大差异。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,我们再将范围缩小到轴承行业。

想象一下两家同样生产轴承的工厂:

工厂A(后端装配型):它的业务模式是外购所有零件——钢圈、滚珠、保持架,然后进行清洗、装配、测试和包装。

工厂B(全流程制造型):它从源头的钢材开始,自己经过锻造、车削、热处理、磨削等一系列复杂工序,自主生产出所需的各种零件,最后再进行装配。

显然后者的生产链条要长得多,涉及锻造炉、热处理设备、CNC机床等大量设备。因此,工厂B的MES系统必须包含对这些设备的精细化管理、工艺参数的监控、以及在制品(WIP)在不同车间流转的追溯。而工厂A的MES,则可能完全不需要这些复杂的功能,它的重点是来料质检、装配线平衡和订单交付管理。

即使是生产完全相同产品的两家工厂,他们的制造深度和广度也可能完全不同,对MES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。

三、同“工”不同“理”:管理逻辑的个性化选择

现在,让我们把范围缩小到极致:两家生产同样产品、工艺流程也几乎一样的竞争对手,总该能用同一套标准MES了吧?遗憾的是,答案很可能还是“不”。

这里我们用一个最基础、最普遍的功能——工人报工——来举例。

一个产品的诞生必然涉及多个工序,而报工方式通常分为两大类:计时报工和计件报工。

计时报工:适用于那些对技术、精度要求极高,质量远比速度重要的工作,比如精密仪器的调试。

计件报工:适用于那些标准化程度高、重复性强的流水线作业,比如产品组装。

理论上,选择哪种方式似乎有章可循。但现实远非如此。企业会基于各种各样、甚至外人难以理解的原因做出选择。这背后牵扯的是工作特性、管理目标、乃至企业文化等深层因素。

选择计时,可能是为了鼓励员工打磨工艺,不为赶工牺牲质量;选择计件,则是为了最大化激励产出。有的企业甚至会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或内部管理的博弈,在同一个工种上对不同的工人采用不同的报工方式。

当一个简单如“报工”的功能都无法轻易标准化时,我们又怎能奢望一个庞大而复杂的MES系统能够实现标准化呢?

结论:回归初心,拥抱“个性化”

聊到这里,我们不难发现,想要找到一批产品相似、工艺雷同、管理逻辑也一致的工厂,然后用一套“标准MES”去覆盖,这个想法本身没错。但作为开发者,你必须冷静地思考投入产出比(ROI)。

为这个极度细分的“目标市场”,你投入的研发、测试和维护成本,与你预估能占有的市场份额相比,是否划算?很多时候,当你费尽心力打磨出一款看似“标准”的产品时,可能会发现它能完美匹配的客户寥寥无几。

当然如果你已经评估的足够多足够详细,发现还是有明确的商机,那全当我这是一份善的提醒。毕竟多年前市场都说ERP也不能标准化,但是还是有一些标准化的产品慢慢出现。

如果非要我评估如何做一个标准MES,我只能说:MES的市场太乱了,如果瞄准某个细分行业,深度做得很浅的话,可能能部分通用,但是要说完全通用,感觉难度还是太大了。真要是能标准化,早都有人做出来了。

制造业的活力源于其多样性。MES作为服务于制造业的神经系统,其形态必然也反映出这种多样性。理解并接受MES难以完全标准化的现实,转而寻求利用低代码等技术构建灵活、可配置、易于扩展的解决方案,才是应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复杂挑战的更务实、更可持续之道。与其追逐“标准化MES”的幻影,不如脚踏实地,用灵活的工具解决具体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