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年轮》原唱之争: 一场音乐标签背后的认知冲突
- 2025-07-28 01:23:30
- 914
近日,《年轮》因“原唱归属”问题登上热搜,引发音乐圈与网友广泛讨论。这首2015年发布的影视插曲,由张碧晨和汪苏泷分别演绎过两个版本。谁才是“原唱”?争议由此而起。
谁是“原唱”?
按照时间线,张碧晨的女声版本于2015年6月15日随电视剧《花千骨》上线,是最早公开发布并广泛传播的演唱版本;汪苏泷虽为词曲作者,但其演唱版本发布时间稍晚。因此从行业惯例来看,张碧晨的版本被视为首发演唱。
不过,汪苏泷作为创作者,具备完整的版权归属,也有权演唱自己的作品。部分音乐平台为避免争议,采用“双原唱”标注,力求平衡。
作者收回授权,意味着什么?
随着争议升温,汪苏泷方面宣布收回对该歌曲的全部商业演唱授权。这一决定意味着,其他演唱者今后如需公开使用该曲,必须重新获得授权,否则可能涉及侵权。
这一行为在法律框架下具有合理性,也提醒音乐行业要强化版权意识、合同规范,避免模糊地带引发争议。
网络热议反映出什么?
“原唱”一词,在大众认知中往往指的是“第一个唱红这首歌的人”,但在法律上,它并没有明确定义。这就造成了公众情感与行业规范之间的认知差异。
此次事件不仅是关于标签归属的争议,更揭示了音乐平台在版权标注、信息透明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
⸻
📌 总结
《年轮》的争议不是个例,而是行业版权体系中的一个缩影。如何尊重创作者权益、保障演唱者合理使用权,同时让听众获得清晰、真实的信息,是平台和产业链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
音乐是表达的艺术,也是合约的艺术。标签之争背后,是对规则与共识的期待。
- 上一篇:刘亦菲陈晓咸雪
- 下一篇:袁记云饺门店回应肉馅有小虫爬